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自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⑴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⑵黑茶的出现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⑶白茶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⑷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⑸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自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从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
《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优质回答2:
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唐代时有正式文字记载的陆羽《茶经》一书里,提到的饼茶,《茶经·三之造》中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这里“蒸之”封之成饼状的茶,是最古老的蒸青绿茶,大约古时古人做茶的时候,发现茶的青草味比较浓,就改进地把鲜叶蒸后再做饼的过程,就出现了蒸青的制法。
到宋代时,由于蒸青饼茶在压制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茶香,而且制茶过程费时费力,就出现了蒸青散茶,蒸青散茶是将茶蒸后直接烘干,这样就很好地保持了茶叶的香味。自宋朝至元朝,蒸青饼茶和蒸青散茶一直并存。
4、请问,明清时万里茶道上运的什么茶?有哪些有名的茶庄、茶品牌?优质回答1:
万里茶道[1]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公里之多,成为名符其实的“万里茶路”。
最出名的茶叶……安化黑茶,安化红茶等……
优质回答2:
所谓的“万里茶道”,放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世界贸易史的背景下来看,不过是七千年横亘欧亚大陆的“玉石之路”和贯穿亚欧两大洲三千年“丝绸之路”的一个延伸或者缩影:在明清两代500余年中,以山西籍商人为主,以茶叶贸易为代表的一条商贸之路。
赤壁是万里茶道对外输出青砖茶和红茶的重要茶源地和加工基地。羊楼洞作为全国“青砖茶之乡”“米砖茶之乡”,是与福建武夷山、江西铅山河口、湖南安化齐名的四大万里茶道的茶叶原产地。
1851年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随之武夷山地区战乱,原有的茶路受阻,精明的晋商将砖茶的茶源地转移到了两湖地区,这使得羊楼洞这个鄂南小镇迅速崛起,一度成为湘鄂赣交界区域的茶叶集散和加工中心。明代永乐年间,赤壁羊楼洞就开始生产圆柱形的“帽盒茶”,后出于长途运输与储存的需要,“帽盒茶”被改制为砖茶。
“洞茶”即羊楼洞青砖茶,以境内三道泉水的“川”字为标牌,千百年来畅销新疆、内外蒙古和俄罗斯等地,多次在国内外博览会上斩获大奖,驰名中外。民国初年,羊楼洞砖茶生产到达鼎盛时期,拥有至少30家砖茶厂,年产量超过30万箱,约300万斤。这些砖茶大部分由汉口销往国内外。直至近代,羊楼洞才有红茶制作,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是其外销市场。于道光四年(1824年)前后,大量广东茶商来此收制红茶。红茶外销最盛时,茶号多达百家,较出名的不止20家,如兴太、源太、百昌、隆昌、瑞昌、新商、仁和。
优质回答3:
我是叮当猫游历史,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万里茶道被一些学者称为“一带一路”的前世,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万里茶道被称之为“茶道”而不是别的什么道,必然有缘由。所以,需要了解一下万里茶道的历史渊源,才能更好地理解万里茶道上众多的茶叶种类、品牌、以及茶庄等情况。
一、 “万里茶道”的历史发源于十七世纪的中俄贸易。
1689年 (康熙二十八年) 彼得大帝时的沙俄政权与清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允许两国百姓贸易互市。《尼布楚条约》后, 俄国商队纷纷来到中国北京、库伦 (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府乌兰巴托) 、归化 (今呼和浩特市) 、张家口经商,早期俄国使团、商队来华的路线奠定了万里茶道的雏形。公元1727年, 雍正五年的清政府与彼得大帝的继承人叶卡捷琳娜签订了《恰克图条约》, 规定以恰克图与祖鲁海图为中、俄边贸口岸, 加上尼布楚共有三个口岸。俄国人称恰克图为“买卖城”, 于是恰克图很快繁华兴盛起来。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双方贸易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这直接促成了万里茶道的形成。虽然有不同商品在茶路上运输,而茶叶在中后期变成商路的主要贸易产品。马克思在《俄国的对华贸易》中写到:“在中俄贸易中,清政府出口的主要商品是茶叶。”
二、为什么茶叶在万里茶道上是主要出口商品呢?
在蒙古草原、西伯利亚高原、欧洲大陆腹地,以肉奶为主食的国家对红茶和砖茶形成依赖,必须通过饮茶来消食化油,尤其是西伯利亚游牧民到了“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在17 世纪,中国茶叶就有稳定的国际市场,欧洲居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中国的红茶和砖茶。中俄茶叶贸易在1820 年就超过10 万普特,占当时两国贸易额的88%。当时风靡于欧洲的茶叶是红茶和黑茶,因为这两种茶叶有着其他茶叶所不具有的特殊性, 而使它们能够远渡重洋, 登上欧洲贵族下午茶的茶桌。
在此简单解释一下:红茶、砖茶、黑茶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中国茶叶分为六大茶类,红茶和黑茶属于发酵类茶,而砖茶是在茶叶分类基础上的一种压制工艺。红茶和黑茶都可以做成砖茶,比如万里茶道上湖北的老青砖是属于黑茶制成,而米砖茶则是用红茶制成。把茶叶做成砖茶是便于保存和运输的需要。而茶叶出口的主体是红茶和黑茶。红茶也可以不压制为砖茶出口。
三、万里茶道上著名茶庄和茶叶品类。
茶叶需求量大, 刺激了中国茶叶种植和茶叶贸易的兴盛。由于茶叶贸易的兴盛,汉口成为“东方茶港”, 张家口成为“北方茶都”, 恰克图一个中俄边境上的小城成为中俄贸易的中转站。到道光时, 恰克图已有茶庄100家左右, 其中著名的茶庄商号有长盛川、长顺川、大泉玉、锦泰亨、锦泉涌等。它们的总号大都设在晋中, 分号设在汉口、张家口、归化、库伦 、恰克图以及俄国的许多城市。清代时期, 张家口有四大茶庄:长盛川、长裕川、大裕川和大玉川。以大裕川茶庄为例, 当年, 清廷曾为其经营的茶叶赐予红色“双龙票”, 使其购销畅行无阻。
在17世纪的万里茶道上,福建武夷下梅村是起点,中间经过江西铅山河口镇、山西、河北等8省市,穿越外蒙古,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000余公里,因此被称为“万里茶道”。从这条路上可以看到,起初,万里茶道上福建武夷茶类是个很重头的品类,后来,俄罗斯引种茶叶,也包括有武夷山区的茶苗和茶种。
相关史料记述,红茶制法由福建武夷山先传到安徽省祁门县, 再经江西传入湖北、湖南,因而有“湘红”、“宁红”、“宜红”等品种。
但清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的影响,茶路中断数年,就改为从两湖、江西地区采制茶。
万历时的欧洲商人威廉·马克思《茶叶全书》中描述到:“铅山河口镇是中国重要的茶市之一。”当时远销海内外的是红茶中较早的品种“河红茶”。明《铅山乡土志》记载:“河红茶繁盛之时,商家买办,每年数百万金”。而铅山河口镇属于江西。
另外,在万里茶路上江西的宁红茶也是名品,曾经有 “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美誉,有 “宁红不 到 庄,茶 叶不 开箱 ”尊崇地位。宁红米砖和宁红龙须茶据说是俄罗斯末代太子情有独钟的珍品。
据《五峰县志》、《湖北茶叶贸易志》和《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等记载:“1824年起,广东茶商带领大批江西制茶技工, 来到五峰渔洋关设号制红茶, 较早的有均大福、泰和合、林义成三个茶庄。其中,“泰和合宜红”茶是以此作为茶名和商标,将湖南屋脊壶瓶山及周边二省深山中的宜红茶, 通过万里茶道远销俄、蒙和西欧等, 当时的宜红每箱茶叶售价高达160两银子, 曾比当时市场红茶价高出一倍左右。
而有着“东方茶叶港”之誉的湖北汉口曾是世界茶叶贸易的中心,湖北赤壁羊楼洞(包括湖南省的羊楼司)是万里茶道上青砖茶的主要茶源地之一,被称作‘小汉口’,那时羊楼洞的青砖茶被称为“洞茶”。湖北青砖茶方便运输, 由于其茶叶的特殊性, 会使其越陈越醇, 而不会变质。由于万里茶道的产生, 湖北青砖茶走出了国门, 并且占据了当时中国茶叶出口的重要份额。历史上,大德通、长裕川、天顺长、聚兴顺、德巨生……这些茶庄是在羊楼洞经过历史考证能查到名字的, 未能留下名字的茶庄更是不计其数。
总之,万里茶道上数百年间产生的众多茶叶种类、茶庄及品牌等,与万里茶道的历史形成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