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首先提出了文化空缺现象,他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提出了偶然的缺口的概念。美国人类行为心理学家赫尔(Clark L.Hull)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语言中的颜色词语时,发现在该民族语言中缺少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基本颜色方面的词汇,并据此提出了vacancy(空白、空缺、间隙)的术语。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对比不同语言词汇时,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这一语言现象称为“无等值词汇”。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研究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vacancy(空缺)理论。语言的文化内涵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以本民族文化为比照所呈现出来的本族文化映射,不同语际间词语文化内涵的不对应便形成了不同语言间的文化空缺,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文化空缺词。
二 文化空缺词产生的原因
所谓文化空缺词是指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入语中没有“对等语”或“对应语”,这些词汇只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语言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活动中形成的,是本民族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时也承载了本民族的各种文化信息,是不同民族间交流的工具。某一民族的语言是本民族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真实反映。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由于东西方在历史发展、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不可能总是会构成完全对应关系的,这种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对应关系便形成了英汉语言间的文化空缺现象,从而会出现大量的文化空缺词。比如,“阴阳”、“太极”、“道”等词语就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这些词汇在英语语言中就没有对应词;而英语中的coffee,chocolate,sofa,guitar等词语相对于汉语文化来说也都是文化空缺词。
一个民族的特定词汇在另一民族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语来表达,是译者经常会遇到的事情。这是由于各民族的语言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特点和语用意义,从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持不同语言的交流者之间有时会由于文化差异而不能相互理解,甚至有时还可能会产生误会、矛盾或冲突。
三 文化空缺词的翻译策略
本文所谈及的文化空缺词是指那些在译入语文化中完全没有,或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能够获得相同表达效果的词语,如汉语中的胡同、秀才、功夫、风水、二胡、太极、饺子等。而诸如“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等词句,尽管英汉所指的意象各异,但表达效果相同,都能在双方语言中找到对应词语,从而不是文化空缺词。
1 文化空缺词的翻译目的
文化空缺词翻译的困难在于目的语中根本没有这种文化,或根本没有对应词,这就给跨文化翻译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因为译出语所省略或预设的文化现象通常不会出现在译出语语篇内或语篇外的直接语境内,因为这对本国读者是不言自明的内容,但该文化的译语读者则会出现意义真空,会给译语读者的理解带来障碍。(杜建育,2010:125)既然文化空缺词是跨文化交流和翻译中不可回避的事实,那么,如何翻译这些文化空缺词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自从20世纪7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提出之后,文本目的越来越受到众多译者的重视,笔者认为,这也是译者处理文化空缺词时应该坚持的翻译原则。也就是说,翻译首先是文化传播,如果把外来文化全部归化为本国文化,那么就不能实现世界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本国的文化也不能实现多样化,因此译者在翻译文化空缺词的时候要坚持文化传播为根本目的。
推广本国文化产业是新世纪的大趋势,文化与经济结合、文化市场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众所周知,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美国的大众文化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并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价值。2010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世界各国均以此为契机向他国展示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内涵,让他国更多地了解自己,这样才能使己国文化走向世界,己国文化才会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借机通过文化影响力来促进旅游、商业等领域的共用发展。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会促进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会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可见,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既承担文化传播的任务,又肩负着繁荣本国经济的重任。己国文化要想为他国所接受,就必须借助于译者的翻译来实现,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敏锐的文化传播意识。
2 音译在“龙井茶”翻译中的应用
以中国“茶”文化相关词语的翻译为例,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叶生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饮用茶叶的国家,别国的饮茶技艺和生产技术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由于“茶”起源于中国,“茶”这一词语在最初译入英语语言中时肯定也是文化空缺词,“tea”这一英语单词就是根据广东、福建一些地区“茶”的方言音译而来。中国自古就有浓厚的茶文化,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从这些词语就可以看出,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那么,这些与茶相关的文化空缺词应该怎样翻译才能达到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呢?以“龙井茶”的翻译为例,“龙井茶”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浙江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也就是现在的龙井村。龙井茶在清朝乾隆年间贵为贡茶,宫廷上下、达官显贵均以饮龙井茶为最尊贵之享受。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贾府为显贵之家,府中自然少不了龙井茶,以第八十二回中黛玉叫紫鹃沏龙井茶给宝玉为例:
原文: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杨译:Brew a cup of my Longjing tea for the Second Master.
Hawkes译:Would you make Master Bao a cup of Dragon Well tea?
翻译家杨宪益夫妇把“龙井”音译为“Longjing”,作为外来语专有名词来使用;而美国翻译家David Hawkes则按照释译的方法,将“龙”译为“Dragon”,将“井”译为“Well”。众所周知,龙井茶得名于龙井,是因产地而得其名。那么是不是“龙井”译为“Dragon Well”,英语读者就会明白其中的由来和所指呢?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邪恶的怪物,并且有“凶暴的人、悍妇”等涵义;在英语图画中,dragon的身躯庞大而笨拙,全身是黑灰色的,有两只巨大的翅膀,口中吐火,吞噬人和动物,形象非常丑陋,令人恐怖,这与中国“龙”的形象相去甚远。“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帝王的象征,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如果把“龙的传人”翻译成“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西方人肯定就会把中国人看成是恶魔、坏人了。所以译者不能把“龙”翻译成“dragon”,因为“龙”和“dragon”两个词语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并非完全对应。
有译者认为,如果把中文“龙”音译为Long,那么英文中long(“长的”)的发音和汉语中“龙”的发音有明显的差别;并且long在英文中是一个常用词,涵义很多,把“龙”翻译成Long也会造成意义上的混淆。笔者却认为:其一,关于发音的问题。翻译的目的是要把中国的独特文化传播到他国,外国读者可能不会按照中国的汉语拼音来读,因为由于语言体系的不同,汉语拼音中很多音在英语中是没有对应的,比如qi,xi,ri等,对此,英语读者只能按照英语的发音来处理,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我们的翻译目的是把中国的文化传播给西方读者,只要他们明白了、看懂了、接受了,发音与汉语有无差别也就无足轻重了;其二,关于意义混淆的问题。英语中也会有很多一词多义字,比如cousin是指“堂兄弟”?“堂姊妹”?还是“表兄弟”?“表姊妹”?doctor是指“医生”还是“博士”?只要有上下文的语篇和语境,读者自然会领悟的。另外,请注意:“龙井茶”的译文“Longjing”是首字母大写的,是作为专有名词来使用,并且Longjing是写在一起的,和普通意义上的long有本质的区别。即使单独把“龙”翻译为Long也不会出现意义的混乱,因为Long是首字母大写的,这与long作为普通词使用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译者认为有必要,还可以加斜体“Long”,以示为外来词,根本不会产生意义上的混淆。
还有译者建议把“龙”翻译为loong,他们认为:loong读音和汉语的“龙”比较接近;另外,loong带有两个“o”字母,就像龙的两只大眼睛,而long则有“独眼龙”之嫌;并且loong在文字上又和long相近,给人以“长”的感觉。笔者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翻译为loong不管是从发音上,还是意义上,完全就是为了迎合西方读者,从而遗失了中国本土文化,这种翻译思路就是建立在文化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外国读者不知中国的“龙”为何物,对于他们来说,“两个‘o’字母,就像‘龙’的两只大眼睛”根本没有任何联想意义,带两个大眼睛的动物有很多;再者说,西方人看到long这个单词的时候也不会联想到“独眼龙”吧?其实,在翻译此类文化空缺词的时候,译者根本没有必要刻意去迎合西方读者,源语文化中是什么就翻译成什么,变了味的东西可能他国读者更不喜欢。
可见,在翻译文化空缺词语的时候,译者要坚持“名从主人”的翻译原则,也就是采用音译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加上适当的解释,如果译者认为“龙井茶”音译为Longjing tea还不能更完全、更准确地传达“龙井茶”的文化信息,译者可以用括号或用注释的方法加以进一步解释说明。这里或许有人会问:音译的词语外国人看不懂怎么办?其实译者不必担心。因为译者要信任读者,要相信读者的认知能力,因为随着当前各国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读者接触到的外来文化逐渐增多,已经有能力去接受那些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意象。不仅如此,相当多的读者对外来文化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四 结语
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本国的文化通过翻译为中介,会不断交流和渗透到其他国家。对于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文化空缺词,译者在动笔翻译之前首先应该考虑如何翻译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想为他国所知晓,就必须采用能够最大限度地传播中国特有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译者在处理这些带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空缺词的时候,要坚持“名从主人”的原则,并适当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必要时还可以加上一定的说明或注释。因为音译是能够承载原文几乎全部信息的翻译方法,我国唐代佛经翻译家玄奘提出的“五不翻”的翻译原则中就有“此无故”而不翻的翻译原则,也就是说,茶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中国还有很多像“龙井茶”一样带有中国浓厚文化信息的词汇,而在其他国家则没有合适的词语与之完全相对应,因此,在处理这些文化空缺词时,译者要坚持“不翻”的原则,也就是尽量采用音译的方法,以使译文能够更多、更好地传播中国特有的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