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州市叶峰茶业官网

西湖龙井茶中的小众“江湖”派

四月中旬,杭州的好友丽薇寄了三款龙井茶,让我得以踩在春天的尾声品尝一波龙井春茶,回味一番杯间莺飞草长的春意。

三款茶都颇有特点,一款群体种老树龙井,全手工制作,是西湖龙井的传统符号;一款全手工“龙井43”,乃时下种植率最高的龙井品种;款机炒的白化树种龙井茶,即“白茶”龙井,突出了白化树种原料与龙井茶工艺结合的特色。

在绿茶的江湖里,龙井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龙井茶的“江湖”里,也可以根据各有的口感风格自成“派系”。

01老树龙井——浓醇派,最初的美好

这款茶的外形扁平挺秀、沉实,色泽黄绿翠,细闻干茶,豆香、花香清雅。老树龙井是龙井群体种的俗称(也称老茶蓬、老龙井、土茶)。天然有性繁殖的群体品种,是西湖龙井最正统的传承。目前,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内很大一部分都是群体种,狮峰山的十八棵御茶树便是它们的“天团”代表。

入水呈汤,芽叶舒展,一芽二叶,卷如雀舌,外形柔嫩丰满而细小。汤色碧绿明亮,香气馥郁,滋味甘醇鲜爽,在三款茶汤的PK中,老树龙井最凸显的口感便是“醇”,从第一道绵延至数道的厚实感,韵味悠长。香气优雅内敛更富有层次性,不仅有豆香,花果香也在各道茶汤中此起彼伏。这款茶一路品来,仿佛是与高人对话,其气息平稳,思路清晰,你需要平心静气,才能听懂些许“话外之音”。

叶底软亮,厚实有弹性,与干茶、茶汤的表现相呼应。实际上,每个地域都有专属自己的群体种,它们是地域生态最具表现力的品种。茶出西湖龙井区能如此之妙,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它的地域属性。

包括龙井村在内的西湖龙井茶五大核心产区,群山绵延、林木葱郁、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园就处在云雾缭绕、浓荫笼罩之中。当地雨量充沛,漫射光充足,溪涧泉水长流,土壤深厚,且多为沙质土壤。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优良品种,为龙井茶的优良品质提供了良好的先天环境。

历代的很多文人骚客都钟爱龙井,清朝乾隆皇帝尤甚,他在一首经典的茶诗中道尽了龙井之好:“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目前,群体种在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内维持一定的种植率,不少老茶客只喜欢老龙井,觉得真正的西湖龙井就该是这味。历史曾历经数朝,留下大量夸赞老树龙井超凡品质的记载,时间也证明,它依然是最初的美好!

02“龙井43”——清新派,清爽的味道

这款“龙井43”也是手工茶,外形匀齐秀长、扁平光洁,茶“身骨”相较老龙井显轻薄;色泽黄绿嫩,较老龙井显亮,干香鲜爽清新。

作为最受欢迎的绿茶,为了进一步提高茶叶的质量和生产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群体种中选育出了“龙井43”优良品种,那么,这款优选的品种与群体种相比又有何优势?

芽叶在水中翻滚舒张,因为是无性繁殖,那翩翩起舞的“身姿”在水中看起来特别匀整修长,虽略显单薄,但整体更具观赏性;茶汤豆香清甜,花香淡雅;滋味鲜爽,汤色碧绿显亮。“龙井43”整体的口感主线是清爽,在表达龙井滋味时,凸显了“清”之长,香气清雅,滋味清爽,回韵清幽。

“龙井43”便是清新派典型的代表,是年轻茶客最容易接受的味道,也是时下龙井茶区最流行的风格。它除了滋味,还有一大优势便是开采期比群体种提前7一10天,而且产量高,特别适于采制明前的高档龙井茶。所以,“龙井43”如今已然成为龙井品种群的最红“小鲜肉”,甚至不断在核心产区扩张,虽然政府一直在尽力维持群体种的江湖地位,但怎奈清新派的综合实力太强,大有“后浪”之势头。

03“白茶”龙井——非主流派,创意的魅力

这款龙井采用了非傳统龙井品种机制而成。外形扁平挺直,因为是机器炒制,线条略显呆板,相较其它两款条索显长,整体尚均匀,色泽黄绿,白毫略显。

一直以来,“安吉白茶是白茶还是绿茶?”,可以说是茶小白入门必经的灵魂发问了。安吉白茶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白化现象的温度敏感型突变体,其越冬芽在日平均温度处于23C以下时生长的新梢才有白化现象(在此期间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为其它绿茶的一倍以上,这也是其滋味鲜、爽、甜的物质基础),超过这一阈值则逐渐返绿,夏秋茶也均为绿色。因此在安吉茶区,当茶叶处于白叶期时,茶农就做成凤形的安吉白茶,等白转绿了,又可以采摘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二叶,再按照龙井的炒青制作工艺,做成白茶龙井。这款茶也正是如此诞生的。

因为是机械压制加上茶叶的条索瘦长,在同等克数的情况下,这款茶叶在水中盘旋展开的量尤为显多,叶芽如金镶碧鞘,内裹银箭,轻舞间有了安吉白茶的姿态。茶汤入口,炒豆香显,汤色清澈明亮,阳光下芽叶偏黄嫩,香气高扬略显飘,滋味甘甜可口,在三款茶中犹显“甜”爽,但滋味偏薄,整体口感欠活力。

通过比较,这款非主流品种制成的龙井在综合表现力,上跟传统品种还是差距较大,另外机制的工艺也更凸显了品种的短板,可以说略有龙井之形,稍有龙井之味,并无龙井之韵。这款“非主流派”龙井,品的是它那创意之“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