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龙团凤饼”,清代有“武夷茶砖”,今有“大红袍茶砖”。自90年代陈德华先生首创“大红袍紧压茶”后,填补了历史上没有历史上没有“大红袍紧压茶”空白,近年来安溪铁观音、凤凰单丛、漳平水仙等也相继推出紧压茶饼,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景象。
乌龙茶自古以火调香,以火调韵,以火调水,注重火功的运用和美感。但经过高温蒸汽重压出来的乌龙茶饼是历史的创新还是闹剧?下面我们通过陈德华先生和詹梓金先生《武夷岩茶紧压型新产品研制开发技术总结》一文,回顾那段鲜为人知故事。
一、乌龙茶压饼的历史由来
武夷岩茶紧压形新产品是根据闽南茶叶发展史、岩茶自身特有性质和市场发展需要而产生。回顾福建饼形或块状茶的生产史,可追溯到宋代的建安[即今建瓯市]所产的北苑茶印成“龙团凰饼”为当朝的主要贡品。其工艺大都沿袭唐朝蜡面茶而生产的,茶叶蒸熟后捣成末,拍成形。
到宋代就用模板印制并雕刻龙鳳等动物文饰制成“龙团鳳饼”茶。当时的龙鳳茶,称誉:名冠天下,金可有茶不可得。显得十分名贵超凡,它们均属绿茶类。这是我省饼茶历史的来由。但这种工艺至今尤存的可数龙岩市的漳平“水仙茶饼”,它专用乌龙茶优良品种‘福建水仙’,按闽南乌龙茶工艺制成,香高味醇品质优异,不仅有一定的国内外市场且富有地方特色很受消费者欢迎。
我国从明代开始,把团茶改制成散茶,或称块状茶改制成条形茶。进入清代各类茶己发展齐全,分为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其中黑茶类中有生产紧压型“扁形茶”,“砖茶”等,以粗老茶叶为原料晒干后渥堆发酵,再经蒸软装模用机械压制而成,此茶便于贮存和运输专供边疆牧民饮用。其中还有一种采用的茶叶原料有部分较嫩的,混合制作的紧压茶即普洱茶。
二、紧压岩茶新产品的研发思路与试制
啓示:
1994年筆者到昆明参加中国茶叶学会年会期间,曾到该市茶叶市场参观时发现,多家商店的货架上展示着五花八门的紧压茶,有大宗的普洱茶.有红茶.有绿茶也有花茶,唯独没有乌龙茶!当时还从市场上买一点茉莉沱茶带回来,经冲泡花香浓郁品质保留得很好从中得到啟发,回来后,脑子里一直涌动着打算行动起来开展试制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紧压型产品的计划。以填補市场上没有紧压乌龙茶的空白。并认为我们的大红袍也可以压制成饼茶不是很好吗。
试制:
有了依据后行动就有信心,1995年开始通过师長及朋友关系先后多次到湘.滇等省有关生产企业参观学习,由于各生产单位都有企业自已的保护规定,登门求教的路子是曲折的,最后在昆明的一家茶厂接受了我们代制试品的委托。经审评对寄回的紧压型小沱茶与原料茶的品质几乎无差异。接下来我们提出希望购买他们的机器一台结果没有得到满足。后来找武夷山市农械厂设计,于97年完成样机的设计并投入试产。
当时试产的产品是砖茶,每块100克。此年是香港回归,也是牛年。为着纪念,将茶饼表面印上‘金牛’图案。第一批产品1吨多当年就投放广东市场,随后部分进入香港市场试销均得到认可。
认同:
当年将首批产品送到福州請省里专家审评鉴定,他们是茶叶泰斗张天福,省外贸茶叶公司教授级高工庄任,省茶叶学会会长林心炯,福建农业大学教授詹梓金,该校茶学专业审评学副教授郭雅玲等五位专家,经审评后形成如下一致意见:
持续:
98年后陆续试产一些,由于经营不得法曾一度中断生产,2004年帮助了武夷星茶业建立一条紧压茶生产线后,产品市场形势看好。同时星村永生茶厂也生产出同类产品面市。于是决定通过爱德华实验茶场,恢复紧压型岩茶的生产。
三、压力机的选择与模具定位
武夷岩茶紧压型新产品是属于传统岩茶的再加工。本研究基本思路是移植普洱茶紧压型产品的生产原理,即把岩茶原料经蒸汽蒸软后送入模具中用机械的压力压制而成。但我们未能引进生产普洱茶的机械,而只购买我省自制的液压机,性能亦不错。
模具的型号种类均自行设计,根据市埸要求,产品产地的地方文化背景与消费者方便,设计相适宜的形状及重量规格并刻上品名和代表性景物,花鸟等文饰。
紧压型岩茶的制作方法和技术路线:岩茶精茶(原料)——蒸汽加热软化——送入模具——加压定型——脱模——干燥——进倉——包装——市场
压制机械选用我省生产的液压机,产生最大压力达50吨,压制模块小的产品可以調低压力。各花色产品均由不同类型模具压制而成,模具的种类,规格均根据市場对产品的适销花色品种进行设计。目前研究的产品主要釆用兩种规格即砖型和饼型。
版权及免责声明: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茶叶功效与作用表述仅供茶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喝茶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或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